• 必赢565net官网



  • 当前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  > 行业动态

    食品安全谣言忽悠公众 不顾事实伪装科学

    2019-7-17 11:52:15 人评论

      6月25日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《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》显示 ,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谣言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,影响范围和危害有所减少,但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,食品安全谣言的全链条 、智能化、立体治理格局还有待完善。
      其中,报告公布的去年食品安全谣言十大案例分别是星巴克咖啡致癌、大蒜炝锅致癌、用海绵做八宝粥、薯条治脱发 、草莓是最脏水果、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 、生吃白糖体内长螨虫 、木耳打药、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有毒和醋蛋液包治百病。
      不顾事实伪装科学
      调查显示,这些盛传的食品安全谣言一般有以下特征:不顾事实,夸大其词;张冠李戴,杜撰权威;假意关心,利用心理 ;偷换概念 ,违背常识;伪装科学,试验作证 。
      以所谓“星巴克致癌”为例,这一谣言就是“不顾事实,夸大其词”的体现。去年3月底,有外媒报道美国一家法院裁定,要求星巴克等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产品的标签上加注致癌风险警告 。此后 ,国内网络被文章《星巴克最大的丑闻曝光,我们喝进嘴里的咖啡 ,竟然都是这种东西……》刷屏,直指“咖啡致癌” 。
      随后,微信号“科普中国”撰文辟谣 ,引发该事件的物质为丙烯酰胺,但咖啡豆中并无此物质,而是在咖啡烘焙过程中自然出现的,所有咖啡中都会含有这种物质。此外,丙烯酰胺在人体中致癌的风险并没有被明确证实 。
      “喝醋软化血管”的谣言则是“假意关心”的体现。这类谣言利用公众对健康的渴望以及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”的心理 ,进行“伪科普”。因此,辟谣时应以人文关怀为主 ,不仅要证实谣言错误,还要说明相关养生保健的正确方法。
      “瓶装水中微塑料致癌”的谣言则是走“偷换概念 ,违背常识”的套路 ,这类涉及农药残留 、激素 、添加剂的谣言 ,把可能致癌物脱离一定的环境及剂量范围,直接与致癌划等号,利用公众害怕、担心的情绪进行传播。
      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和机构不定期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 ,对受众进行常识教育 ,从而帮助他们在遇到类似谣言时 ,能够明辨真假 。
      辟谣让科普流行起来
      那么,公众该怎么分辨食品安全谣言 ,相关机构的辟谣,采取何种方式 ,才能更令消费者信服呢 ?
      调查显示,食品安全谣言常常选择性忽视关键部分,并有意无意地将其模糊化,再加上煽动性话语 ,耸人听闻的标题,无限放大部分内容,令公众产生恐慌心理 ,最终落入谣言圈套。辟谣时应主动将衍生出谣言的正确信息母体公布于众,从而令受众信服。
      而在传播渠道上 ,微信是食品安全谣言和辟谣数据传播最多的渠道 ,接下来分别为微博、新闻网站、客户端 、论坛。新闻网站的占比有所提高 ,说明大众媒体对于辟谣和科普的力度增强 。
      有调研显示 ,有72%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和辟谣信息 ,食品相关辟谣文章的阅读量普遍更高。
      腾讯新闻较真平台主编王婧璐表示 ,理性的谣言鉴定体系有待搭建,专业机构应加强合作,提高辟谣效能,共建辟谣新生态。蚂蚁金服公众沟通与交流部总监朱红军也表示,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更易被公众接受 ,食品安全谣言治理需要“让科普成为流行” 。
      6月25日,“食品安全辟谣联动平台”和中国食品药品谣言智能识别系统公众查询平台启动。前者由“食安查” 、各级监管部门新媒体 、中国健康传媒集团、企业、餐饮网络平台 、腾讯较真、新浪微博等组成 ,通过整合资源,以联动形式定期发布权威食品安全科普知识 、辟谣信息,致力于做好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工作。后者将从提升谣言识别智能水平、提高辟谣及时性、降低谣言风险和社会危害等方面进行精准发力,推动食品安全谣言“靶向治理”。

    相关资源

      暂无相关数据...


  • XML地图